我的注考开始于2012年年初。
12年1月底,在度过一个沮丧的春节之后,带着满身的疲惫,回到了上海。此时上海的房市,特别是我所在的房地产开发商,正经历着深深的寒冬。我成了公司年初解聘人员中的一个,消息节前就有人悄悄透露给我了。也就是说我在09年的裸辞之后又一次失业了。
痛苦之中,我开始深深的审视自己,在做了3年半的工程管理之后,我收获了什么,为何经济一波动我就被市场淘汰了?我发现自己完全没有核心竞争力,毕业后一直混迹于偏远的工地,也许有一点点工程管理经验的积累,但这种积累是虚的,整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永远是浮躁的。这次失业给我敲响了警钟。
魔都的生活压力,决定我必须迅速从颓废中走出来。
很快的,我做好了决定:告别工程管理,走上全新的工程设计的道路,用技术充实自己。
两周之后,一家小的设计公司录用了我。就这样我开始作为暖通设计人员,走向全新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开始了我的注考之路。
作为菜鸟设计者的第一步,肯定是重新饿补充自己遗忘多年的基础知识,同时认真学习如何画图。
为了激励自己,同时也为了将来有可能的诱人的收入,我决定同时报考12年的注册暖通基础考试和在职研究生考试(GCT)。
因为二者的时间差,同时鉴于注考的重要性,以及注考的专业基础课也可为在职研究生考试的专业基础课做准备,我决定GCT考试的准备从注考结束后再开始。也就是说从12年3月至11月,我在白天上班的同时,晚上和周末都必须认真的学习。我确信自己做好了准备。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深知学习必须是一部一个脚印的,于是我从一开始就没有准备以通常的复习教程(刘燕、赵静野版)为主。而是直接从课本开始。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开始了我第二次的大学学习之旅。
数学:同济六版的教材,完整的复习了两遍,还顺便看了美国的托马斯大学微积分作为补充。
物理:按清华大学的第三版的物理学复习的。力学、光学各复习了一遍,热学、电磁学、波动学都复习了两遍。
电工电子学:用了整整一个月复习这科,也是清华的教材。
这三个基础课是我花时间最多的,因为我有个简单的想法,数学与物理,是一切工程学科的基础,而且对于我们暖通这个课程比较庞杂,且是广而不深的专业,这两科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其他的学科都建立于其上。而对于电工电子学,这是个人的兴趣,因为感觉现在的暖通,对于控制技术的要求越来越深了,懂些电还是好的。但如果从考试出发,则大可不必花这么多时间复习的。
静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三科,均建立在物理学中的力学的基础上,在看完力学之后,我找了一本应用力学的课本来学习。这是比较薄的一本,但主要的知识点均有覆盖。
对于公共基础中的计算机、化学、工程经济、法规等,我在主体复习阶段均未涉及,仅是考前半月针对真题进行了强化的记忆。因为一方面这几科在以后很少会使用到,另一方面它们的记忆部分的东西比较多,适合利用考前的瞬间记忆能力。
最后公共基础得分为100分整,估计20分中主要的失分也在这几科之中。
接下来要说的是专业基础。
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这三科都是暖通专业赖以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复习的重中之重。
流体力学用的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版的教材,推荐,因其简单实用。(我买了清华出版社第二版的流体力学,最后证明自己是好高骛远,那些丈量分析完全看不懂)对这本教材我进行了通读,耗费了不少时间,其中的N-S方程的复习对高数有些要求。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用的是高教版的,比较经典吧。从一开始就做好了认真复习这科的准备,之前的数学、物理学的学习也主要是为这两科作准备的。基本前后上也复习了两遍左右,估计考试中失分也是比较少的。
至于专业基础中剩余的自控、仪表、机械,一方面因为中后期工作上确实比较忙,另一方面也觉得它们重要性不够,花的时间较少,主要也是针对真题及赵静野的教材在考前进行了简单的复习。
最后专业基础的得分是88分,其实考虑到后三科的复习情况,这个分数还是有些意外的。
就这样,在大学毕业四年之后,在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之下,顺利的通过了注考基础,对自己大半年苦行僧一样的生活给了个满意的交代。
至于注考之后的在职研究生考试,则相对轻松多了。先是全国联考——GCT考试,语、数、英、逻辑四科,加起来也就考三个小时,说白了只是个考试时间分配的问题,没有花太多精力准备。最后成绩为297/(满分400),成绩百分位为99.7%;后面的专业考试和面试,因为已有了注考的基础,通过的也比较顺利。于是,毕业四年半之后,我又一次回到了大学,重新作为学生了。
13年的专业考试之路,更为用心,更为艰苦,但因为有了学习的习惯,过程中也确实没有觉得太苦。要下班了,下次再说吧。
祝大家周末愉快!
原帖地址:http://bbs.51hvac.com/thread-630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