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注册考试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月了,平复了考试前紧张的心情,在这里回顾下逝去这一年的辛苦努力。应该有很多人已经开始准备来年的考试了,在读我的注考总结的各位同仁中,应该有对过答案后宣誓再战了,有年份到了跃跃欲试准备考试的,也有一些是报着看一看的心态打开此页的。不论如何,我在这里小述一下这一年来的备考经历。(于2014年末,专业考试出分啦,133/74,看来是通过喽)
总体来说,注册考试的关键还是自己的努力,其他人都无法替代。这一年的准备是从一个人奋战的开始,到一群人的共同努力,直至自身一人痛快琳琳的奋战考场。
【我学暖通】从零开始复习注册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考试(讲师:小鱼儿飞飞)
(出处: 暖通空调论坛-暖通设计师之家)
STATE ONE 学习与准备(2013.9~2013.12)
2014年是我第一次参加专业注册考试,所以开始的时间比较早,2013年9月就开始对教材进行了复习。整体来讲,复习初期的提升比较大,到了2014年4月之后,提升的进度就开始缓慢了。
2013年9月-12月是我教材复习阶段。这段时间,我采用的是三版教材+大学课本+读书笔记的方式进行复习的。并且,复习时,采暖、通风、空调、制冷每完成一个部分,就安排自己做一部分13版仿真题。看书的过程是枯燥的,有很多看起来熟悉的内容,也有很多新的知识点。对于教材的感觉就是大学期间学的内容都还给老师了。不过,对于读书笔记的方式,个人觉得比较实用。这个东西一方面帮助自己理清教材的思路,看到一些明面上的知识点,(比如空调的章节,因为大小标题比较混乱,但是通过读书笔记,很多就清晰了)。其次,采用读书笔记还能防止看书疲劳。很多人反映看书容易困,但是,我做读书笔记还真没怎么困过。
本帖隐藏的内容
对于教材的第一遍学习,只是对教材了解了大概,实际水平与参加考试距离甚远。因为我采用了看一部分书,做一部分题,所以深有感悟。我没有选择做模拟题,而采用直接用真题进行复习。当时只有13版仿真题,里面收录了06~12的真题。对于这个资料,08年之前的真题,我是用来熟悉习题和真题的。从06-07年看题懵圈,到08年开始有感觉,我觉得做题才是真正提升自我的阶段。因为仿真题是题目和答案在一起的,所以我做题都用一张A4纸挡在在答案上面,不从教材和规范上找到答案,誓不罢休。虽然一开始做题很慢,毕竟教材和规范都不是很熟悉,有些规范甚至都不知道是啥,但是,当做到09年真题的时候,很多问题能够明确答案的大概方向。当做到11年真题的时候,因为有了前4年真题的基础,原文题的问题基本不大了,主要问题就集中在了理解性问题上。13年12月,当我完成了空调复习的时候,忽然发现很多考题都是重复的,忽然激发起自己总结真题的冲动。当时安耐住了自己总结的心,继续学习制冷。当制冷案例做完后,总结了第一个制冷的案例题分类,并且附上了一些理解。总结后,很多问题都清晰了,甚至有些还没有考到的考点也很清晰。印象最深的是蓄冷的案例题,真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有了制冷的启发,我用了14年1月一个月的时间,把13仿真题所有的案例题都如法炮制的分类了一遍。分类的过程是按照案例题一道一道自己做,做完一年的真题,把这年的真题手打到word上,并按考察知识点分成类。分类后,对案例题基本有了把握。
对于案例题归类后,我又集中的看了第二遍教材,这一边大概用了两周时间。效果不错,很多第一遍看着很晕的内容都排除了,因为那些实际不怎么考。这时,我又开始安排自己第二遍做真题。这一遍,我不仅仅做题,还做了一个错题记录。在excel里面计算正确率,在word里面把所有的错题知识点总结出来。错题很重要,因为这些是自己没有掌握的内容,推荐做题的人用这种方法,绝对有提升。可以说,我的错题记录就是现在知识点题汇集的雏形。
STATE TWO 寻找组织(2013.12~2014.4)
在1月份,我报了暖通空调在线的培训班。有人问我为什么报这个班。原因么,当时只知道《暖通空调》然后又发现这么个培训班,再加上做了小林13仿真题,就报了,其他啥都没想过(好稚嫩)。第一次考么,报全套吧,据说除了打折、可以看前一年的考试培训视频,还有箱子送。当时新课还没有开始,但是群内讨论已经有条不紊的进行了。总体来说,我们培训班考试群的氛围很不错,经常有人提问题。这些问题激发了我进一步思考,所以2-3月,每当有人提问题,我都努力的到教材中去翻阅答案,到规范中去探求解答。这自发的过程我觉得让我在做题后又有了新的提升。至今,很多人在群里询问某某题出自哪里,实际上这种问题就是帮助我们大家去认识教材和规范的,我推荐大家遇到这种问题都自发的翻翻教材。
复习过程中,我在培训班的论坛和群共享里分享了很多各类的总结资料,如历年题、仿真题题型分类、各种小知识点总结(风机盘管、防火规范等)、群内讨论小汇等。现在想来,做这些总结都是当时发现需要做这么一个东西,让自己深刻认识某个知识点而做的,一点点积累后就形成了各种资料。比如仿真题题型分类,这个资料虽然有盗版小林仿真题的嫌疑,但是起因就是发现自己做题只是对某些知识点不懂,所以忽然觉得应该把凌乱的真题分成各个有相互联系的群体,把问题集中解决。再比如某些小知识点总结,也是对于这些不懂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知识性总结。虽然做总结的过程比较辛苦,要翻阅各种规范,但是做完后的收货是难以计量的。
这个阶段的末尾,大概4月份吧,我也自己安排了看规范的任务。因为,当我完成第一遍错题总结后,发现自己的错误大部分来自规范和教材,而常错的规范就那么几个,这时我想起了小林的规范分类复习法和袍哥的“教材、暖规、09技措三本对照”,觉得自己应该着手去看规范了。于是,我安排自己把所有的A类规范都仔细学习了一遍。看的很慢,条文和解释对着看,很容易犯困,特别是有些条文也不知所以,不过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在这首次看规范的过程中,我用的是单行本,所以看到后来,再加上做题,暖规和民规基本都烂了。无奈,忽然想起了还有个《规范汇编》,那个纸质量好像不错,不容易坏,所以从那时开始,我开始养成用汇编去翻阅各个规范,汇编没有的用单行本补齐。很多人提出汇编收录的规范不全,怕影响考试发挥。这个问题主要是个人习惯,如果对规范足够熟悉,我觉得汇编已经足够了,特别的,最好还是知道汇编少了哪些内容。所以,我在看规范的时候,都是手中拿着汇编,对着电脑,屏幕上是规范的电子版。这样以汇编为主,少的部分看看屏幕上的单行本,那些觉得有用的,在这个阶段会做一些标记,但没有大段的抄录过。因为,4月的时候,我还不是很确定汇编没收录的是否有用,但是当我在后来第二遍看规范的时候,倒是抄录了一些内容。
在2013年9月~2014年4月这8个月的复习中,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专业考试涵盖范围之广以及考察内容之深。4个月初识教材加练习,2个月深化理解加总结,2个月扩展教材和规范。其实进入了3月后,我的节奏因为工作情况放慢了,到了4月份甚至停止了1个月,还好时间充裕,可以随意挥霍。整整8个月的训练,个人觉得整体上有下面几个方面收货:
1)借助培训班让自己对考点以及教材有了很深的理解。群里经常有讨论问题的,在一开始看书时因为是一个人看,经查卡住,思维定式。但是有了培训班群这个集体,让我思路打开,放开了眼界。
2)熟悉了教材和规范。通过通读教材2遍,所有规范1遍,A类规范深入研究2遍。目前能够看到问题就对规范和教材直接定位,并且不用标签。这个是死功夫,无人替代。
3)小知识点标记到教材上,提升效率。空气处理设备、过滤除尘等内容,个人把分散在教材各个部分的内容汇集到教材的某页上,这种方法对于做题很受用,看到这个知识点就直接查取答案。
4)总结历年题,进一步把握考试范围。之前看过很多人总结的资料,按照袍哥三对照看过书,也看过别人的分类。但是只有自己做了一遍分类才发现,原来题目是那个样子的。益处,不可言表。
于此同时,我对自己又进一步规划了后续5个月的复习计划(当时做的计划):
1)利用14仿真题,再做一遍真题,做14版仿真题分类。据说14版加了很多勘误,准备再做一遍真题,并进一步深入分析各个题目。
2)知识群小结。我喜欢把知识点整合为知识群,因为暖通是一个系统,很多知识点是连带的。比如自然通风的考察,这个知识群涵盖了很多知识点,但是应该一起集中理解。所以,在今后的复习中,我将按照自己之前做好的题型分类,再对自己比较弱的类型题对应的知识群进行总结。
3)进一步理解规范。在之前的8个月,我曾集中2周时间通读全部71本规范。目前考试规范列表已经出来了,没有什么增加的内容。因此今后,我将对A类规范再深入学习,特别是民规,感觉还有很多内容不是很熟悉。
4)做好报考准备。6月份就要报名考试了,报考还要资格审核,这些应该是要排上日程的。
STATE THREE 在未知中探索方法,在已知中记录总结(2014.5~2014.6)
培训班在这个阶段安排的进度是第一遍看书加跟着看精讲班,同时进度快的也都安排开始做题。由于我早已开始复习,对习题和教材已经有了一定了解,13仿真题也已经做了2遍了,这个时候忽然觉得不知道看什么了。另外,这个时候生产任务也比较多,所以4月和5月,我除了平时看看培训群,讨论讨论问题外,没有太多的时间看书。好在5月末大部分生产任务进入尾声,官方的14年考试规范列表也出来了,这激起了我再读看规范的欲望。小林在第一时间发布了他调整后的规范分类,我拿到后,又开始手打修缮,给自己做了一个规范复习列表。整整71本规范,看着好吓人,一本本看吧。我安排的顺序基本上也是供暖、通风、空调、制冷,这么去看的。因为已经了解了一些题目了,哪些规范常考也有一定了解,所以这一遍看规范不像之前那样的漫无目的。当看到条文的时候,经常有种“这就是考点”的冲动,于是我会有选择的在规范上做简单的标记。我不崇尚大段的横线,毕竟全是重点就没有重点了。更多的,我会把条文解释中的要点,配套的抄到规范条文旁边。在看规范的同时,我也会记录自己的看书情况,并且对规范汇编的收录情况做一些记录。我觉得,这个阶段我选择看规范是十分正确的,补足了我在规范熟悉上的空缺,为后续进一步巩固提高也打下的基础。
小林老师在实战班中提到目前这一阶段的注考箴言是“坚持”,复习至这一阶段发现这两个字尤为重要。就这个阶段来看,教材和规范已经看了几遍了,已经很难再静下心去看教材,而做题中偶尔发现一些生僻或生疏的考点,偶尔会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但是,时间是宝贵的,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大都逼迫自己去看看民规,或者看看民规相关的材料(比如《宣贯》,比如《技术指南》)。如此,一次次的缓解自己的疲惫感。这里推荐《技术指南》里面的几个个材料,一个是潘云钢写的关于ECHR的介绍和实施要点,我曾把这篇文章中的例题作为练习题在论坛中和大家讨论过(14年考试考了);一个是也是潘云钢写的,是空调水选择与设计,对比教材、红宝书和其他课本,这篇文章具体解析了各种水系统的优缺点及能耗情况,是非常好的考试学习资料(这个也考了);一个是特灵公司贾晶写的有关冷水机组全年能耗评价指标的探讨,对于COP和IPLV的问题,这篇文章具体讨论了,这个问题应该也是民规中比较重要的考点(这个内容应该对应第二天的案例题)。
在一开始做题的时候,采用大量的题海战术一般来说还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个人经验,在做完13仿真题之后,题海战术就没有太多的实力增长了。6月中旬14模拟题到手后,试着做了一些。总体来讲,题目质量是有上升,但是考察的知识点还是比较单调和冷僻。所以,个人觉得如果是手中没有可练习的题目了,或者自觉得规范教材看得很熟练了,可以做做模拟题。做过这些题目后,再联想到之前做过的一些真题分类,觉得进一步做总结是十分有必要的。实战班的历年真题总结篇感觉十分给力,总大方向上指导了如何去总结,个人也利用这几讲实战班的内容进一步总结一些考点。自行总结在中后期绝对是王道。
这个阶段中群内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的两类,一类是找不到题目出处的问题,一类是对于有争议问题的讨论。前者的原因应该是做题不够多,导致对规范和教材的熟练程度不够造成的;但是后者主要是题目答案与修订后的规范或者实际经验发生冲突造成的。从讨论小汇的总结来看,大家讨论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深入了,更多的是对课程中老师所讲产生疑惑,很多情况下讨论是没有结果的。个人对待这些讨论主要是吸取大家的经验,再结合自身对理论的理解加以深化,更多的是经验和理论的提升。另外,随着讨论的深入,个人觉得规范是十分重要的资料,之前已经把71本规范都通读过一遍,A类的研究过几遍,但是对于防火类规范掌握还不是很到位,一些机组规程还不能很好的掌握。我对这些问题都在下面的阶段进行了专门的理解训练。
STATE FOUR 煎熬中加倍努力,总结!总结!再总结!(2014.7~2014.8)
随着离考试的日期越来越近了,倒计时也将从双位数进入个位数。这一阶段的复习节奏很重要,不然会如很盲目的看书。我自7月1日开始后50天的整体的节奏是这样的:
做真题套卷(7套卷,21天)-->总结真题(13天)-->汇集做错的题(1天)-->根据做错的题重新看教材和规范(7天)-->做各类总结(4天)-->做14仿真模拟卷(2天)-->看规范和教材(剩余时间)
在7月之前的复习中,我基本保证了教材复习2遍,规范看一遍,A类和B类的看两遍的复习量。进入7月后主要是通过做题寻找自身的不足。这段时间的做题,我主要是以真题训练位主,自己从清风那里里购买了一套真题,从2007年真题开始依次做到2013年,很给力。每套题我都按照考试的要求去做,而且对每年真题的得分情况都做统计。这个训练个人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后来的真题训练阶段,我也建议了大家进行一定量的真题模拟。首先,就做题速度而言,我没有特意的去训练过,更多的是去关注对教材对规范的理解和熟悉。这一点在我做真题时感触很深,基本上对于一套新题我能保证2-2.5小时内完成第一天知识题的一套题,2小时左右能完成第二天案例的一套题。其次,做题过程中,我也注意总结,也就是网上分享的真题分类总结,我利用这个总结表,对照自己错题的情况,明显的看出自己在供暖热网和锅炉、通风排风罩、空调风机盘管和水系统以及制冷的能耗问题、蓄冷问题上错的比较多。所以,随后我安排了自己就这些问题进一步去看书和规范。应该说这是我第二次进行做错题总结了。第一次是在5月份第一轮做完13仿真题后进行的总结。相比而言这次总结更为全面,发现的问题也更深刻。可以说,看书看到一定程度时必须经过做题的洗礼,才能提升。
因为做过真题总结后,我发现考试所考察的主要也就那么几大部分,所以总结了真题考点分类。 群中的考友基本都看过我的总结了,真题分类总结、案例题剖析、群内常讨论问题总结以及各种专题总结。这些总结制作的过程的确很辛苦,但是做完后我第一个感觉是“思路清晰”。很多人很奇怪,我是怎么做总结的。在这个阶段,我的总结基本是从真题反馈回规范和教材。我利用自己做的真题分类总结,将自己真题中的做错的题都圈了出来,这样我明显看到了哪些题是我经常错的。这些题目就是我的出发点,我如此一个个专题进行资料翻阅和学习,还有针对性的买书。比如,我为了搞明白防火,看了《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通风与防排烟》,为了搞人防,看了《人民防空工程通风空调设计》,为了搞清楚温湿度独立控制,看了《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之后,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一一做了总结。另外,因为在群众经常与考友们讨论问题,再加上每周都要负责完成周群内讨论小汇,让我很清楚哪些问题是大家共性问题,哪些是难点,这也促进了我坚持做总结。后期我也因此总结了“群内常讨论问题汇集”。
除了总结之外,这个阶段我深有感触的是跳出题海,回归教材和规范。这个地方要说说规范了。对于规范的学习,每本规范都要看。小林的ABC分类方式是不错,适合于起步时对规范的理解。但是到了复习后期应该形成自己的ABC类,也就是觉得很重要,一般重要,查取性规范,这么三类。就说GB 18430.1-2007这个规范,考了多少回了,但是基本还是C类。GBZ 1,GBZ 2.1,GBZ 2.2这几个也是,总考,但是,也归类到C。不过我个人,比较看重这几个。今年2.2可又考了。 熟悉真题后,再看规范的时候基本能知道哪些考过,哪些没有。这对自己预测考点也有指导性。比如看辐射供暖的3.3.7条文说明,看空调经济运行中的一堆公式。这在规范学习中,如果有感觉的话,应该很快反映出“这里肯定可以出题”。但是,关键是对规范的翻阅感觉,而不是记忆。就说今年考试,考了一些没考过的,但是能通过翻阅规范的经验,很快的定位可能的位置。
在第二轮复习总结时,我曾经提过要形成知识群的概念,实际是一个知识体系的概念。其实这个问题就是要跳出题的限制,一道题只是在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考察,考过了可能也就不会考了。但是知识体系是真正的理解一个问题。举个例子,大家之前一直在问风机盘管加新风负荷分担的问题,而问的比较多的也只是某年的多选题,新风处理到等焓线,新风系统不承担室内任何负荷,这么个题。但是实际上,从知识体系上讲,这个就是对焓湿图的理解。我在做过风机盘管负荷分析的总结后,发现在以往的考题以及现在的考题对于这个负荷分担的问题不仅仅是在知识点上考察,案例题上也会侧面的考察。如果大家理解好了焓湿图的用法,真正知道了什么是全热负荷、湿负荷、潜热负荷,那么这个问题是很好解决的。另一方面,关于对问题的理解上,我个人的习惯是先看规范教材,然后去搜多一些其他的参考资料。因此,我推荐过大家看《民规技术指南》,关于人防提及过《人防设计丛书》,特别的最近看了下江亿的《温湿度独立控制》,这些资料对理解问题和总结都有很大帮助。讲了这么多,我想对于总结两个字,我的认识是从做题中发现问题,从教材和规范中探求说明,到相关专著中深化认识,在WORD中自己总结书写。另外,因为每周的群讨论小汇我都会最后经手进行编辑,所以我也很难得的可以在大家的讨论中进一步提升自我,大家看到的问题也逐渐变成了我的问题,但是我会用我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这些疑惑。另外,通过总结,我发现我对一些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也经常在群里敢于对一些问题给出确切的个人见解,这在应对考试现场新问题是很有利的。
在这一复习阶段,每天时间的利用很重要。比较幸运的是单位对我们考试不怎么管,只要完成生产任务就可以。所以,在第三轮复习期间,我可以利用白天的时间集中做题,一天最多做过三套卷(第一天上下午+第二天上午),但是做完后感觉有效小虚。每天基本是9点开始看书,12点吃饭,下午2点开始看书,5点半吃饭,接着7点看书,9点回家。每周也会安排一定量的体育运动,一般周四晚上和同事打打羽毛球,放松下自己。另外,因为平时我已经在集中看书了,所以实际上7到8月的八个周末中,我有4个周末在看书,4个周末处理家里的事情。整体上应该说过得有紧有松。而且,在7月和8月初,我比较多的关注群里面讨论的内容,可是进入8月中后旬时,因为做题的要求,平时的关注少了一些,更多的是放到小汇里面了。我觉得,对我来讲,这段时间主要是差缺补漏,保持状态。如果说到听课,可能我不是个好学生,我只按时听完了实战,听了80%的规范班,真题班没怎么看。但是,我觉得对我来讲,用处较大的是实战班以及制冷峰哥的规范班,这两个个人觉得比较有内容,实战偏向于总结,峰哥对规范的剖析还是比较深入的,其他的可能目前没有看到太多的新东西。剩下的时间,我基本上是坚持听完实战班课程,并且把水燃气的真题班看看,其他的因为没有时间,就没看。
复习到现在这个阶段,我觉得取舍这两个字非常重要。纠结的问题,争议的问题,不懂的问题,能舍就舍。我准备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中作为保持状态保证一周一套题的做题量,其他时间以看规范和教材为主并且看自己做过的一些总结,有可能的话也会进一步做一些总结。就个人对自身认识上,觉得核心难点还是在第一天的考试上。因为并不确定哪些是真正考试的考点,所以我也不会去特意的背一些知识点,能做到的就是在考场上尽自己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翻到答案。我相信,50%的题我应该看到题就能反映出规范和对应的条目,其他50%的题就要靠现场的理解和认识了。真题训练让我对做题有了很好的取舍感。作为整卷的训练,实际上只有13年真题以及14仿真模拟卷是我第一遍做就做套卷的。首先对于第一天知识题,我会尽可能的做好单选,这是基础分,除非一道题我看了5分钟也想不明白,不然我不会放弃单选,而多选,我可能会放弃一些空调水系统和控制的题,以及制冷蓄冷问题的题目,这些都是我的弱项。其次,对于第二天案例题考试,我个人的做题习惯是从前往后依次做,只要有思路的,都会认真的写过程,不会放到后面,但是若有一道题在3分钟内没有思路或者做了一遍后演算不出结果的,我会略过做下一题。第二天的这种做题方式,我现在基本能保证1小时50分钟能做完一套卷,所以剩下的1个小时,我会重新审视做过的题是否有错误,并且把没有做出来的题认真研究下(这也是我实际考试的状态)。
STATE FIVE 最后的拼搏与坚持(2014.8.31~2014.9.5)
这是考前最后的一周,实际上在倒数第二周的时候,我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心思去分析和理解新的问题的,基本都是在反复的看教材,反复的看自己的总结。
其实这个阶段对我帮助比较大的是群里的一个考友找我约几个人一起做总结串讲。一开始觉得对着教材目录一个个过,一天怎么也就OK了。可是第一次下来发现,单单是采暖大家就讨论了2个多小时。最终,我们用了4个晚上才完成了对教材的重新梳理。现在想来,这个最后的讨论串讲很重要,但是不适合大范围的讨论。整体上大家对教材和规范都很熟悉了,只是互相提醒一下哪里有哪些隐藏的知识点。讨论时,我们都觉得地面辐射、厨房通风应该会有新题目,而焓湿图的老题估计考的可能性不大了,而这些居然在考试中都应验了。现在想来,考试还是回归教材的。
最后这个阶段,让我深有感触的是“跳出做题的圆圈,返回教材和规范”。这句话说来容易,但是实际也是因为对真题的熟悉和理解才更有效果。到了这个时候,我真题基本上做过了4~5遍,规范和教材已经系统看过3遍,翻阅次数不计。所以,单单从做题上和复习规范的角度已经没什么提升的可能了。所以,我只拿来一些重要的规范,民规、防火类规范、辐射规、洁净规、人防规、通风施工规以及绿标进行梳理和翻阅。因为对历年题的熟悉,在重新看这些规范的时候基本上一眼就能区分开哪条曾经考过,哪条还没怎么涉及。但是,另一方面,从那些还未考过的条文中,也能预感出哪些可能出题,哪些可能性不大。如果问我为什么,我只能说,注册考试它涉及的规范很多,作为冷门或者偏门的条文这些并不是考察的重点,只是去卡人的,但是一些涉及到原理性和与设计很相关内容,它很容易出题。比如,我在看辐射规范的时候,一看到3.3.7的条文说明,就预感到这条必出。首先,这是新提出条文,其次,内涵热负荷计算、户间传热,外又决定着管内热流量。当重新看规范的时候,这些反馈更让我重视了这些可能的考点。另外,要说明的是,重新看这些规范,不是为了去记忆内容,只是为了去记忆位置。规范很多,71本规范和措施,计算背下来也不一定考。但是位置是死的,通过熟悉规范,很容易发现它的编写顺序都很类似。上来都是整体论述,随后名词解释,接着是基本原理,再其次一般是风系统或水系统设置,然后就是一些施工方式和验收了。有了这种感觉,单独去记忆某个内容的位置,考试上很快就能翻阅到。这个功夫,只可意会哦~
FINAL STATE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2014.9.6~2014.9.7)
首先说说考前准备吧。我所在的地区是8月29号公布的考点。我一打印准考证就奔到了考场附近预订酒店。跑了几家,前2家的房间都没有窗户,不租;到了第三家,虽然离考点大概1000米,不过环境好,有外窗、独立卫生间、窗户还朝向小区内部。果断定下。很NICE的,店主还不知道下周要考试,可以用团购价60元/天把房间租下,还给朋友定了房间。刚订好房间,那边的团购就截止了,我租的房子涨到了120元/天。看来打提前量很重要。
再有就是装箱了,因为是第一次考试,我带的东西很多。大到笔记本电脑,小到铅笔橡皮,能准备的都装进箱里,反正有旅店,上考场只带证件、所需规范和书籍即可了。因为带的东西很多,我就不具体说带了什么了,基本上我这种的不是很推荐,太多的书是浪费体力的。但是,个人比较赞的是考前一天,我就把车开到考点门前,装书的箱子就放到里面,很方便啊。等到考试的时候,车基本开不进去。
终于到了考试的两天,天气还好,不是艳阳高照也不是阴雨绵绵,少云。我提前30分钟到了考场,等到大门一开便提着箱子上3楼。先给监考老师看准考证和身份证,签字,然后立刻就走道座位上进行摆放。比较幸运的是,桌子是4人长条桌,进深600mm。规范放到带的一体式书架上拜访在座位左上角,空出答题空间。做面上我放了预先准备好的A3焓湿图以及一打A4准考证。准考证我打了20张,一来备用,所有的包里都有准考证;二来可以当草纸。考试教材和规范汇编我放到了伸手能及的位置,其他参考书就堆到旁边的空坐上,用来压惊的。
7:55要考试了,监考老师开始发答题卡和考卷。先认真的涂卡,校对准考证号,貌似每张卷纸准考证号不同,这个很重要,就算涂错了一两个答案,但是准考证号要是错了就功亏一篑了。随后,就开始答题了。这里要说一说我考试的状态。首先关于教材的使用,我是采用无标签的方法(不做标记)。因为对教材足够熟悉,我只需要看每页右上角的章节页眉即可知道其中的大概内容,所以标签对于我有点鸡肋。而且平时我就这么看书的,也是一种习惯。当然好处就是今年考试的新问题,我都能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熟悉去定位。而标签法的缺点就是,没有标记的地方,根本想不到是什么东东。其次,关于规范的使用,我采用的是规范汇编+部分单行本。其实早先我也是全单行本,但是因为翻阅的多了,发现单行本不结实,总散架。再次,关于答题流程。因为本身做题比较快,可能我的速度不适用于大多人的情况。但是,核心观念是,读题后1分钟没有思路的题,过;做了一遍没有答案的,过。这么下来,应该是能保证50%的题都一次性迅速搞定。
文至这里,说说今年的考卷吧。整体上,今年的出题质量不错,类比同为2010和2012的小年,今年少有争议题和错题。但是,历年题的出题点已经挖掘的很深入了,就看2012年的题,只能用争议题和偏题来控制通过率。不过,今年的题,值得研究啊。
今年的知识题,难在一个不熟悉。同样的问题,但是考察的内容是新的。比如,辐射规范,考察了很多施工和验收的内容;通风施工规范被反复出题。答的时候,比较辛苦。第一天的知识题,我用了2个小时完成了第一遍作答,剩下1个小时涂卡和检查。基本上,55%的题目都时能在规范和教材上找到原文的。后续的1个小时,我主要定位其他在第一遍作答比较含糊的题目。另外,在交卷前的15分钟,我主要检查是否有涂错的,准考证号是否正确这些问题。相信,准备充分的人应该和我感觉一样,第一天的题查找答案虽然费力,但是应该不会影响通过。另外,从答题来看,上下午考卷的考察点即为相近。比如今年考的变风量以及施工规范,上下午都有重复的类似内容。考试当天中午,我也针对这些看了看教材,虽然没有什么可以理解的了,但是明显发现下午答题比上午轻松。
再说说让人跳楼的第二天。有了第一天的经验,晚上和一起考试的同学针对我自己做的案例总结,过了一遍公式。本以为,按照12年的经验,第一天难的话,第二天会稍微简单一些。结果一上午下来,甚是疲惫。第一遍作答虽然也是用了2个小时,但是空着5个题还没写,另有3道不确定答案。果断翻书找公式。今年的案例也是难在一个“新”字。新题多。另外,考场上的感觉也和平时不同,主观影响很大。而到了下午的考试,更是让人扒了一层皮。害死人的猪肉,反复考的热湿比计算,没来由的变风量冷负荷,还有不知所以的COP计算。考的一个比一个细,一个比一个理论。看来2014的难,是难在了案例上了。
不管怎么说,2014的注册考试算是结束了。现在网上估分答案已经出来了,一片“来年再战”的呼声。对我而言,反正第一年考,没过就再来一年,如今休息和事业已经变成了新的主旋律。考试已经结束,过不过已经由不得我啦。一年辛苦,没有旅游,没有假期,没有TV,没有娱乐;只是埋头苦读,伏案总结,冥思苦想,反复训练。不论今年是否通过,能够通过准备考试熟悉规范和重新理解专业内容,这是我最大的收货。
感谢与寄语
行文至末,不论今年是否成功,这一年过得十分饱满。我要首先感谢与我一同奋战的战友们,特别是群中共同讨论的人(长生鱼、河南百年、风飘、伟哥、YOU VS I、背包十年、路人乙、顺利通过、北京-小白兔、辽宁-笨笨、翱天雄鹰、辽宁-丸子、一个巴掌、山西-小草、寒雪、ELvin 等等各位),让我能够放开思想,看到更多的未知。要感谢小林,你的实战班,引导的方向还是很赞的。还要感谢清风,清风的真题很给力,答案也比较认同,伴随我度过最后冲刺的两个月。另外,家人的支持也是很重要滴。
整整一年的准备,从未知到了解,从熟悉到深入。作为一个注考新人,希望这些经验能让后来人更清楚准备的始终。“自律 坚持 真题 规范,熟悉 思考 拓展 总结”,最后把这十六个字送给自己,以及其他奋战在注考道路上的同仁们。
小鱼儿飞飞
2014.9.23
P.S. 于2014年12月31日,注册考试终于出分了,在中国人事考试网上查了下分,看来是顺利通过喽,133/74。虽然分数不高,但是,整个准备的过程还是很怀念的。也祝各位备考人员能够考取满意的分数!
【我学暖通】从零开始复习注册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考试(讲师:小鱼儿飞飞)
(出处: 暖通空调论坛-暖通设计师之家)